北京有条黄寺大街,因黄寺而得名。黄寺是藏传佛教寺院,清代曾作为西藏达赖和班禅进京驻锡之所,如今是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的所在地。西黄寺建成之后一直是达赖、班禅来京驻锡的地方,所以300多年来就没有对外开放过。
现在对外开放的西黄寺博物馆是在过去西黄寺主体建筑中西侧的“清净化城塔院”上复建和修缮而来,塔院和塔院内的清净化城塔是旧时西黄寺唯一留存下来的历史遗址,颇为珍贵。
西黄寺又称达赖庙,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集藏、汉、印建筑艺术于一体,堪称藏传佛教皇家寺院建筑艺术之瑰宝。清朝初年,为了融洽与西藏地方势力之间的关系,顺治帝派使臣去西藏邀请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进京会晤,同时下旨在辽金时期寺庙“汇宗梵宇”的基础上,为达赖五世修建驻锡之所。寺庙于顺治九年建成,是年,五世达赖喇嘛率领西藏僧俗官员侍从共三千多人,历时九个月到达北京,入驻该寺。因达赖喇嘛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人着黄色僧袍、戴黄帽,所以又称黄教,黄寺之名也是因此而得。
整座建筑红墙黄瓦,殿宇辉煌,从规制上看很明显是敕建,犹如皇家庙宇。不过即便是藏传寺宇,身在京城,难免就有皇家气派,不是那种红白涂彩的藏式外装,倒是以红为主的金碧辉煌,气势非凡。
其实黄寺在当年不止一个,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是西黄寺,也仅仅是塔院部分。在它的东面还有一座黄寺,当年人们为了区分,称为东黄寺。两座黄寺的建筑各有特色,被誉为东黄寺的殿,西黄寺的塔。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两座黄寺均遭严重毁坏,光绪年间为接待十三世达赖喇嘛,朝廷出资重修西黄寺。至于东黄寺何时被毁,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相对于西黄寺的塔,东黄寺更出名的是大殿,据说此大殿号称当年的京城第一殿,只是见过的人不多。由于东黄寺现已无存,找来一张民国时期的东黄寺大殿的老照片,让大家一睹其昔日的风采。
乾隆四十年(1775年),一直图谋侵略西藏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侵略军打败了布鲁克巴(不丹)人,妄图染指西藏,搞分裂。六世班禅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并表示:“西藏是中国的领土,所有军政事务必须得到清中央政府的指示”,因此,六世班禅备受乾隆的尊敬。乾隆四十四年,班禅率领三大寺堪布(相当于寺庙的方丈)及高僧百余人,跋山涉水到达承德避暑山庄为乾隆皇帝祝70大寿,抵京后驻锡西黄寺。此后,乾隆和六世班禅多次往来于紫禁城和西黄寺之间。六世班禅在京染天花病重期间,乾隆帝多次探望,并作“祈寿长椿图”和《写寿班禅圣僧并赞》诗赐予班禅,为其祈寿。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农历十一月初二,六世班禅在西黄寺圆寂。两个月后,乾隆皇帝下旨在班禅大师所驻锡的西黄寺西侧修建了清净化城塔和塔院,以收藏六世班禅生前用过的衣履经咒。
西黄寺现存的清静化城塔院采用的是汉传佛教寺院“珈蓝七堂”的传统布局格式,占地面积约2万余平方米,共分三进院落,呈长方形。沿轴线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有:山门殿、钟鼓楼、天王殿,垂花门、东西配殿、大雄宝殿、东西碑亭、南北牌楼、清净化城塔和慧香阁等。
山门殿
山门殿为现存西黄寺的大门,面阔三间,坐北朝南,歇山顶黄脊绿琉璃瓦,殿前原有的单拱石桥和牌坊都已无存。
殿两侧有精美琉璃八字墙,垛墙的盒子和岔角有琉璃砖砌筑,特别是盒子上雕有一升一降两条黄龙,在朵朵祥云中盘旋,四个岔角也雕有佛家八宝图案。
进入山门后既是第一进院落。钟鼓二楼分列左右,正中为天王殿,殿前立有两个旌杆,挂有经幡。
天王殿
天王殿面阔三间,绿琉璃瓦黄剪边歇山调大脊顶,十八根朱色擎檐柱支撑殿顶,枋心双龙和玺彩绘,五彩斗栱。
两只石狮镇守大殿左右,威武气派,从形制和风化程度上看是清代刻品。
一般来讲,传统的天王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背后则是护法神韦驮坐像。
而西黄寺天王殿中却用达摩多罗尊者替代了常见的韦陀尊者。达摩多罗尊者是藏传佛教中经常出现一位背负经箧,手持佛子,有猛虎相伴的罗汉形象。
殿两侧供奉着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手执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手执宝剑;西方广目天王,手执水蛇;北方多闻天王,手执宝幢。
天王殿左右各有一扇偏门,进得门来是绿荫荫的藤萝架,待到春天,满架的藤萝香满庭院。穿过这里就进入了第二进院落。
垂花门
院子正北是一座四柱三楼的垂花门,始建于清乾隆45年,这种制式的垂花门在北京城里其他的庙宇中实属少见。
垂花门由四个滚墩石固定立柱,从汉白玉颜色上可以看出中间两组是后来更换的,另外两个还是老的,表面已有严重的风化痕迹。
从网上找来一张清末民初时期拍摄的垂花门老照片,大家可以看到此门旧时的模样。
被替换下的两个破旧的滚墩石风化严重,已放置在东侧作为文物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