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学分类:
牡蛎,俗称:海蛎子,蚝,生蚝,蛎蝗。从生物学分类来说,牡蛎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牡蛎目、牡蛎科、牡蛎属。我国常见的品种主要有:长牡蛎(太平洋牡蛎)、褶牡蛎、近江牡蛎、大连湾牡蛎、密鳞牡蛎等等诸多品种。
长牡蛎又名太平洋牡蛎,它的贝壳较大,呈长条形,壳长约是壳高的三倍左右。1979年从日本引进的品种,在我国浙江、辽宁、广东、福建等省份开始进行人工育苗及养殖,并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有适量淡水汇入的海区,生长速度较快,最快一年左右即可收获。在海区长牡蛎营固着生活,以左壳固着于坚硬的物体上。有群居的生活习性,由于互相挤压,外壳一般是非常不规则的。
长牡蛎
长牡蛎
褶牡蛎又名僧帽牡蛎,它的贝壳一般为三角形,个体较小,壳高约为40毫米。左壳较大且凹陷,右壳小而平。右壳表面具有多层同心环状鳞片,鳞片层紧贴。幼小个体鳞片层末端边缘伸出很多长方形或尖形的棘。壳内面灰白色,前凹陷极深。韧带槽狭长,呈锐三角形,似僧帽。褶牡蛎在全国沿海均有分布,是东南沿海地区主要的牡蛎养殖品种。
褶牡蛎
褶牡蛎
近江牡蛎贝壳大,坚厚。一般多呈圆形、长卵圆形或三角形。右壳略扁平,较左壳小,表面环生薄而平直的鳞片。壳面有灰、青、紫或棕等色彩。近江牡蛎在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海区。一般在河口淡咸水区域为主要分布区,人工养殖的近江牡蛎一般为两到三年,壳长达到15厘米以上即可收获。
近江牡蛎
大连湾牡蛎贝壳略呈三角形,壳大而中等厚。两壳大小不等,左壳大于右壳。右壳平扁,左壳坚厚而凹陷较大。右壳鳞片稍竖起,起伏呈水波状,壳顶部鳞片愈合,边缘部分疏松,放射肋不明显。左壳自壳顶开始有数条粗壮放射肋,肋上鳞片坚厚竖起。内韧带槽长而深,三角形。大连湾牡蛎多分布于黄、渤海区域,是我国主要的养殖贝类之一。
大连湾牡蛎
大连湾牡蛎
密鳞牡蛎的贝壳大而厚,大多数近似圆形,也有三角形、类方形等形状。右壳较平,左壳稍大且凹陷,放射肋粗大;右壳表面布满细且致密的鳞片,放射肋不明显。密鳞牡蛎在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也是一种经济性较好的贝类。
密林牡蛎(右壳)
密鳞牡蛎(左壳)
牡蛎也是可以进行人工育苗和养殖的,而且现在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特别是现在风靡餐桌的“生蚝”基本都是经过人工养殖而获得的。某些牡蛎是雌雄异体,但某些品种却是雌雄同体,甚至还有些本来是雌雄异体但也会变成雌雄同体即出现了性别不稳定的特性。
牡蛎养殖
在进行牡蛎的人工育苗时需要将牡蛎的精、卵同时排放于海水中,让精、卵在水中进行受精并进行胚胎发育,在经过了卵裂、囊胚、原肠胚、担轮幼虫、D形幼虫、壳顶幼虫等一系列发育过程后变态发育为稚贝,稚贝附着于附着基上继续生长为成体的牡蛎。
D形幼虫(显微镜下观)
说完了常见的牡蛎种类以及它们的生物学分类之后大家对于它们应该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接下来应该着重说一下“生蚝”与“海蛎子”之间的关系了。
前些年,我国北方都管牡蛎叫海蛎子,如果提起“生蚝”这个名称,好像很多人都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这就如同在我国南方说海蛎子也没几个人明白一样。但最近几年这个说法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我国北方也逐渐开始称海蛎子为生蚝了,并且有很多人也认为生蚝是不同于海蛎子的一个独特品种,甚至很多人认为生蚝这个名字比海蛎子听起来要好听、要洋气很多。
所谓生蚝和海蛎子其实就是我国不同地域对于牡蛎的不同俗称而已,而牡蛎是它们统一的学名。在民间有很多人对于这个解释往往会持有很多的不同观点,例如:“生蚝是生蚝,海蛎子是海蛎子”,或者“生蚝是不同于海蛎子的一个单独品种”。也有些人持有的观点是:“生蚝是一个单独的品种,因为它比海蛎子大”。
牡蛎养殖
举个例子来说:我国北方很有名气的“某生蚝”,特点是个体大,肥满度高,肉质好,味道鲜美,这种成品的生蚝个体最大可以长到15~18厘米。
但如果从生物学分类的角度来说这种很有名气的“生蚝”其实就是长牡蛎(太平洋牡蛎),或者说我国的绝多大数市售的生蚝都是这个品种。
它之所以大而且好看,就是因为经过人工养殖和筛选、清理之后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并端上餐桌。同理,其他的生蚝可能是长牡蛎,也有可能是诸如近江牡蛎或者大连湾牡蛎等其他品种的牡蛎,但无论是哪种牡蛎,称它为生蚝或海蛎子都没错,所以也不要再去纠结“生蚝是生蚝,海蛎子是海蛎子”这种近乎于抬杠的说法了。
生蚝=海蛎子=牡蛎
生蚝=海蛎子=牡蛎
牡蛎的吃法可谓是多种多样,生吃、水煮、烧烤、煎炸……可谓是五花八门,其中最常见的是如下几种:
生吃牡蛎
清蒸牡蛎
炸蛎黄
炭烤牡蛎
蒜蓉粉丝生蚝
海蛎萝卜丝包子
海蛎萝卜丝包子
海蛎萝卜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