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县地处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下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东、南部与山东省济宁市、菏泽市隔河相望,东北部与山东省聊城市、泰安市毗邻,北部与河北省邯郸市相连,西南部与河南省新乡市相倚,西部与河南省安阳市接壤。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022年度先进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省民营经济示范县、省平安建设优秀县、省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工作先进县、省食品安全示范县、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首批示范县、省无障碍环境试点县等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在此建都,故有帝都之誉。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北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986年,境内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岗文化典型器物证明,七八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发掘出三组蚌砌龙、虎图墓葬。据测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壳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专家据此遗址推断,6000年前濮阳地区已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成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发源圣地。濮阳因此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华龙乡”。
秦代:称濮阳县。秦王(赢政)七年(公元前240年)“拔卫”后,置濮阳县,属东郡。从此,始有濮阳之名。
汉代:汉袭秦制,仍置濮阳县,属东郡,郡治设在濮阳。新莽时期,改濮阳为“治亭”,属兖州。
魏时,濮阳仍为东郡治。
两晋时代:称濮阳国。《宋书·州郡志》:西晋咸宁二年(276年),封太子司马允于东郡,因郡首在濮阳,改称濮阳国。后允徙封淮南,仍名东郡。郡治仍设在濮阳。北魏仍袭前制。东晋后期,郡治移至鄄城,濮阳为属县。
隋代:称澶渊县。《读史方舆纪要》:“隋初废濮阳郡,濮阳县属魏州,寻属滑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濮阳分置昆吾县,余部与临河、内黄、顿丘各一部新置澶渊县,属汲郡。
唐代:称澶水县。唐避高祖李渊讳改澶渊为澶水县,属黎州。武德四年(621年),分黎州的澶水、魏州的顿丘、观城,置澶州。澶水县属澶州;武德八年(625年),昆吾县,并入澶水县;贞观元年(627年),废澶州,澶水县仍属黎州;大历七年(772年),复置澶州,州治在顿丘。澶水为属县。
五代:仍称澶水县。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澶州州治自顿丘移至德胜城称澶州为防御州。开运元年(944年)升澶州为镇宁节度(军事重镇)并割广晋府的临河,濮州的濮阳来属。
北宋:仍称澶州,属澶渊郡,州治设在南城。
熙宁十年(1077年),“南城”被水淹没,州治移至“北城”(今濮阳城址)。
崇宁四年(1105年),改澶州为“北铺”(京畿北边重镇):五年,升为开德府;宣和二年(1120年),罢铺郡,复称澶州,属大名东路。
金代:称开州,领濮阳、清丰二县,濮阳为州治。
元代:仍称开州,属大名路。领四县:东明、长垣、清丰、濮阳。濮阳为倚郭(中心城市)。
明代:仍称开州,属大名路。《明史·地理志》:“开州,洪武二年(1369年),以州治濮阳省入(并濮阳县入州)。领二县长垣、东明”。
清代:仍称开州,属大名路,成为大名府直接领导的县分,不再辖县。
民国: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开州为开县;次年,改称濮阳县,属河北大名府。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河北省政府第十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濮阳,濮阳为属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改为河北省第十区专员公署,公署仍设在濮阳。
1940年春,中国共产党建立濮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冀鲁豫边区民主政府第四专员公署,“五·五”扫荡后,日军占领县城,成立日伪政权。为了便于开展游击战争,中共濮阳县委及抗日民主政府划濮阳为濮东、濮南、濮北3个办事处;1941年撤销3个办事处,置濮阳(政府设在大王掘地)、昆吾(政府设在徐镇)、尚和(政府设在柳屯)3县。这一时期濮阳国民党政府移住城东陈庄。
1945年日本投降后,划濮阳县城关区为行署直辖市。1946年夏,撤销濮阳市,城关区仍归濮阳县。
1949年8月,建立平原省濮阳专署,专署设在濮阳,濮阳、昆吾、尚和为属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濮阳、尚和、昆吾合并为濮阳县,仍隶属平原省濮阳专署。
1954年,濮阳专署撤销。濮阳县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8年,安阳、新乡两专署合并,濮阳县属新乡专署。1962年,新乡、安阳两专署分设,濮阳县属安阳专署。
1983年9月1日,撤销安阳专署,建立省辖濮阳市。濮阳县改为濮阳市郊区。1984年2月,在原濮阳县基础上,成立濮阳市郊区。1987年6月,撤销濮阳市郊区,恢复濮阳县。
行政区划
明代袭元代乡、里、甲制。弘治前,县下分孝义、晋阳、进思、鄄城4个乡,乡辖64里。后来,由于人丁增多,里、甲也相应增加,弘治四年,(1491年)由原来的64里增加到125里,后分24里归东明,实辖93里。此乡、里、甲制,一直沿袭到清末。民国期间,改设区、乡保甲制。全县分10个区,共辖347个乡,其中一区辖27个乡,区政府设在城内;二区辖44个乡,区政府设在胡状;三区辖44个乡,区政府设在庆祖;四区辖32个乡,区政府设在新习;五区辖29个乡,区政府设在清河头;六区辖30个乡,区政府设在文留;七区辖49个乡,区政府设在徐镇;八区辖30个乡,区政府设在坝头;九区辖20个乡,区政府设在井店;十区辖40个乡,区政府设在柳屯。
1940年3月,抗日民主政府初建时,仍沿袭十区建置。嗣后,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的需要,于同年8月,改划为16个区1个镇,一区胡村、二区孙王庄、三区昌湖、四区田楼、五区新习、六区五星、七区梁庄、八区杜固、九区常庄(后迁王称堌)、十区白埋、十一区庆祖、十二区八公桥、十三区徐镇、十四区梨园、十五区郎中、十六区海通和城关镇。
1949年至1951年仍为16个区,城关镇直属濮阳专署领导,全县共辖343个行政村,1,388个白然村。
1952年,全县16个区合并为13个区。一区胡村、二区清河头、三区昌湖、四区户部寨、五区新习、六区五星、七区梁庄、八区杜固、九区王称堌、十区八公桥、十一区庆祖、十二区徐镇、十三区海通。同年8月,城关镇仍归濮阳县领导。1953年区下设乡,共建211个乡,行政村未变。
1955年冬开始撤区并乡,全县由13个区合并为九区一镇。即胡村区、新习区、五星区、柳屯区、王称堌区、杜固区、八公桥区、徐镇区、海通区和城关镇。全县由211个乡合并为92个乡,其中中心乡23个。
1956年下半年进一步精简机构,撤区并乡,先后撤销了胡村、杜固、八公桥、新习、五星5个区,保留了柳屯、王称埋,徐镇、海通4个区和城关镇,乡由92个合并为30个,其中区辖乡15个,县辖乡15个。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全县撤销区乡,建立人民公社。在原来区乡的基础上,划为胡村,王助、新习、孟轲、城关、柳屯、户部寨、清河头、岳村、鲁河(开始为杜固)、文留,梁庄,王称堌、白堽、梨园、五星、子岸、庆祖、八公桥、胡状、郎中、海通、渠村、习城、徐镇25个人民公社,共辖152个大队,1,638个生产队。
1981年5月,撤销城关人民公社,成立濮阳县城关镇人民政府。
1983年6刀,撤销王助人民公社,试建王助乡,其余23个公社未变。全县各公社、乡、镇共辖1,027个生产大队,7,030个生产队。
1986年4月,划城关镇、王助乡、胡村乡、岳村乡和清河头乡西北部29个行政村成立满阳市市区。
1986年11月,文留、柳屯、庆祖、八公桥、徐镇5个乡政府改为镇政府,海通乡改为两门镇。
1987年城关镇、清河头乡除5个村外,从濮阳市区复归灌阳县;1989年两门镇析置海通乡。
2000年,濮阳县辖城关、文留、柳屯、八公桥、徐镇、庆祖、两门7个镇及白堽、梁庄、子岸、习城、梨园、胡状、五星、郎中、鲁河、清河头、渠村、海通、王称堌、新习、户部寨15个乡。有1197个自然村,1035个村民委员会,6423个村民小组。
2002年12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市区更名为华龙区。
2005年11月,濮阳市完成撤并乡镇工作,濮阳县撤销两门镇,将其行政区域划归海通乡管辖;新习乡由高新区代管。清丰县撤销王什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华龙区胡村乡管辖(调整后的胡村乡由高新区继续代管)。范县撤销孟楼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龙王庄乡管辖。
2006年1月,濮阳市华龙区成立昆吾街道办事处和皇甫街道办事处,并整体划归濮阳高新区管理。
至2006年底,濮阳市辖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和华龙区5县1区及濮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辖59个乡,16个镇,9个办事处,共有2963个村民委员会,84个居民委员会。中共濮阳市委、市人民政府驻濮阳市人民路51号。
2020年濮阳县辖12个镇、8个乡。12个镇是:柳屯镇、文留镇、子岸镇、徐镇镇、城关镇、鲁河镇、梁庄镇、户部寨镇、八公桥镇、胡状镇、庆祖镇、王称堌镇。8个乡是:梨园乡、渠村乡、习城乡、白堽乡、五星乡、清河头乡、海通乡、郎中乡。
2022年县域面积1382平方公里,辖12镇8乡2办1个省级先进制造业开发区,980个行政村、34个居委会,总人口123.28万人,常住人口96.8万人。